人们对食物的评价标准无非是色、香、味,一道充满色觉的美食总会吸引无数食客。食物色彩的丰富,富有吸引力,也满足了人们吃饭时的感官体验,这大大地增加了食欲。
色彩对于食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,如果你看同样的食物,颜色暗淡,颜色鲜艳,相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。因此,色素等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被广泛使用,对比一下:
早期天然色素因着色稳定性、生产、储存等方面的的巨额成本,致使着色性能更好的人工色素应运而生。
但随着利益的驱动,各种人工添加剂一度呈现了泛滥的趋势,加上当时食品添加标准的不够规范、使用范围没有明确界限等等,诸多因素导致了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,如“工业橙”事件、“毒海带”事件、染色馒头及“苏丹红”事件,色素一度让国人惶惶不安。当然,客观而言,无论是天然色素还是人工合成色素,都不一定完全无毒。抛开剂量来谈毒性是不对的。那么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的安全性到底如何呢?它们到底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?
毒性又称生物有害性,一般是指外源化学物质与生命机体接触或进入生物活体体内后,能引起直接或间接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。就是说毒性大表明少量就能起损害作用,毒性小则表示量大才能对机体造成伤害。通常小白鼠会作为动物毒性试验的探路者,来检验、量化物质的毒性,这个衡量的指标为LD50,即半数致死量,指在规定时间内,通过制定感染途径,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毒素量。如下为化合物经口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表。以下,我们分别列出部分天然色素及人工合成色素的毒理学试验及使用量。
ADI——每日容许摄入量(例,体重50kg的人,每日最大摄入量为 ADI*50)从试验的结果来看,显然,天然色素的安全使用边界更广,但无论是哪种色素,在如今的食品安全法规中,都必须按照安全剂量标准提供给消费者。
随着医学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,不同色素开始对人体的影响的研究开始深入,截止到目前,美国有9种合成色素被允许使用在食品中,其中1种只能使用在水果皮上。欧洲更为严苛,欧盟委员会最终禁止使用了大部分人工合成色素,包括在国内常见的的落日黄、柠檬黄。其中,瑞典、挪威、芬兰、丹麦、法国等国家早已禁止使用偶氮类色素(胭脂红和柠檬黄),挪威等国家甚至还完全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色素。目前在欧洲,有13种天然色素得到使用许可。我国加强了对使用人工色素的限制,并制定出一系列色素添加量的规范性指导,色素的使用也慢慢得到了改善,人们也开始渐渐对色素有了更清醒的认识。可喜的是,随着天然色素的研究的深入,以及各种技术工艺得到进一步提高,天然色素的纯度、稳定度、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。
未来,随着人们对食物认知的提高和对健康追求,天然色素逐渐取代人工合成色素将成为社会发展必然,使用领域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。